发现没?明明老年人越来越多,养老院却办不下去?大家不愿去?
截至2025年5月,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,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。而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养老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闭院潮”。
民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不足50%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床位空置率超60%的现象。
一边是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,另一边是养老院的生存困境,矛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难题?为何老年人的选择与市场供给之间形成如此巨大的鸿沟?
供需失衡:床位空置与“一床难求”并存
2023年,广州市政协对当地养老机构的调研显示,公办养老院因收费低廉(如广州市老人院双人间月均2100元)且服务质量稳定,常年处于“一床难求”状态。
截至2024年5月,广州13家公办养老院仅有128张空床,轮候人数却高达5164人。而同期民办养老院约54%的床位处于空置状态,月均费用普遍超过4000元,部分高端机构甚至需额外收取上万元“赞助费”。
这种分化折射出养老市场的结构性矛盾。公办机构依赖政府补贴,价格亲民但供给有限;民办机构虽瞄准中高端需求,却因运营成本高企被迫提价,最终与普通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脱节。
北京某高端养老公寓的年费达15万元,候补名单已排至2026年,但这样的“繁荣”仅属于少数高收入群体。
经济压力:运营成本与支付能力的双重挤压
养老院的运营成本如同一把悬顶之剑。以北京城郊一家养老院为例,其日常开支中租金与人力成本占比高达80%,而利润率仅为15%左右。
护理人员月薪普遍低于4000元,流动性大,专业培训不足,进一步拉低服务质量。为压缩成本,部分机构减少娱乐活动、降低餐食标准,形成“服务降级—客户流失—收入减少”的恶性循环。
另一方面,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并未同步提升。2024年,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约3500元,而北京中等养老院月均费用已超5000元,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是翻倍。
对于无退休金的农村老人而言,机构养老更是遥不可及。数据显示,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中,仅15%能承担机构养老费用,其余依赖土地或子女接济。
传统观念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桎梏
“送父母进养老院就是不孝”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。81岁的陈婆婆曾因抵触养老院与儿子僵持多年,直至半失能后无奈妥协。
入住初期,她形容自己“万念俱灰”,但三年后,养老社区的专业护理和丰富活动让她焕发新生。这一转变虽是个例,却映射出观念与现实的碰撞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服务质量。2023年广州市消委会调查显示,23.9%的老年人最关注医疗急救能力,但多数民办机构因资金短缺无法配备专业医护人员。
某养老院负责人坦言:“护理员流动性大,招到人还需从头培训,服务质量难保障。” 此外,虐待老人、管理混乱等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,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机构养老的不信任。
政策与市场的双刃剑效应
为缓解行业压力,2025年多地出台扶持政策:社会办养老机构可获每床2000-3000元建设补贴,运营补贴按失能等级上浮50%-200%;智慧养老机构还可额外获得20万元奖补。湖北等地甚至取消养老机构设立审批,改为备案制以降低准入门槛。
而政策红利尚未转化为市场活力。部分机构为套取补贴盲目扩张床位,却忽视服务升级。与此同时,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兴起分流了客源。
上海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尝试“共享护工”模式,将护理服务拆分为2小时单元,使家庭照护成本下降40%,日均接单量提升70%。这类创新模式正在重塑养老产业生态,倒逼传统机构转型。
未来出路:从“生存”到“价值重构”
破解养老院困境需多方协同。政策层面,需细化补贴标准,重点支持普惠型机构,并通过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。
市场层面,机构应摒弃“高端化”单一路径,探索分级服务模式,如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院、面向健康老人的文娱社区等。技术层面,智慧养老设备可降低人力成本,提升应急响应效率。
更重要的是观念革新。随着“60后”步入老年,其对独立生活与品质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强。养老产业需跳出“兜底保障”思维,转向“价值供给”——不仅是照料身体,更要满足精神需求与社会参与感。
椿萱茂等高端机构通过组织艺术照拍摄、智能健康监测等活动,正重新定义“机构养老”的价值内涵。
养老院的困境,本质是传统供给模式与新时代需求之间的错位。当3亿老年人用脚投票,行业唯有打破“床位至上”的惯性,以精细化服务重塑信任,方能在这场生存革命中突围。毕竟,养老不仅是商业命题,更关乎每个人如何有尊严地老去。
